2015年2月1日 星期日

藏有金地藏肉身的九華山肉身寶殿

神光嶺肉身殿(現名為:護國肉身寶塔)

    九華山有三座肉身殿,分別在神光嶺、百歲宮、雙溪寺。神光嶺肉身殿是安葬金地藏金喬覺肉身的地方,亦稱“地藏塔”。

    金喬覺(696—794年),係新羅僧人,俗稱“金地藏”,古新羅國(今朝鮮半島東南部)國王金氏近族。24歲時,削發為僧,于中國唐朝玄宗時來華求法,經南陵等地上九華,遂於此山深無人處,擇一岩洞棲居修行。當時九華山皆為青陽縣居士閔讓和屬地。金喬覺向其乞一袈裟地,不意展衣後竟遍覆九峰。閔讓和十分驚異,由驚而喜,先讓其子拜師,後自己亦隨之皈依。至今九華山寺殿中地藏聖像左右的隨侍者,即為閔讓和父子。
九華山肉身寶殿金地藏像
此圖來源:台灣WIKI/釋地藏

    唐至德二年(757年)寺院建成,金地藏有了棲身之地和收留徒眾常住寺內的條件。金喬覺聲聞遐邇,連新羅國僧眾聞説,也相率渡海來華隨侍。唐貞元十年(794年),金喬覺99歲,忽召眾徒告別,跏趺示寂。其肉身置函中經三年,仍“顏色如生,兜羅手軟,羅節有聲,如撼金鎖”。眾佛徒認定他即地藏菩薩示現,遂建一石塔將肉身供于石塔中,尊為“金地藏”,嗣後配以殿宇,稱“肉身殿”。從此九華山名聲遠播,逐漸形成與五台山文殊、峨眉普賢、普陀觀音相並稱的地藏菩薩應化道場。

地藏王菩薩的神獸坐騎「諦聽」的由來

諦聽是地藏菩薩經案下伏著的通靈神獸。《西遊記》中有述說諦聽辨別真假美猴王的故事。留世諦聽僅存於九華山,屬國家重點文物,為九華山鎮山之寶。

簡介
諦聽是地藏菩薩的坐騎,諦聽的原身是一條白犬,因為地藏法門以孝道為基,狗性忠誠,就如同文殊之獅子表智慧,普賢之白象表大行一樣,地藏之諦聽表忠誠不二之心。《詩經·隰桑》雲:“中心藏之,何日忘之。”以此來表示心地之法要。諦聽的來歷據認為,唐·開元末年,古新羅(今韓國)王子24歲的金喬覺,看破紅塵,攜白犬一隻浮海來華,削髮為僧。白犬伴金喬覺一路顛簸,卓錫九華。在共同苦修的75載中,白犬與金喬覺晝夜相隨,處處使其逢凶化吉。貞元十年(794)農曆七月三十日金喬覺坐化,白犬亦隨之傍息。三年後,金喬覺屍身開缸,見其面目如生、骨如金鎖。根據佛經曰:“菩薩鉤鎖,百骸鳴矣!”。眾人都為金喬覺而感嘆——金喬覺乃是地藏菩薩化身,故建寺連白犬同請供奉。金喬覺被佛門認定為地藏菩薩之應化,稱金地藏。這只神犬也因是金喬覺的信物、愛物、寵物和護身之物,被佛教尊稱為神犬。後人更神化為神犬諦聽曉佛理,通人性,避邪惡,視為吉祥的象徵。據說善聽具有“坐地聽八百,臥耳聽三千”的能力,又稱“地聽”,“地”蘊涵心地的意思。如地藏偈贊雲:“稽首本然淨心地,無盡佛藏大慈尊”。所以,能用心聽者為“善聽”。地聽能辨別世間萬物的聲音,尤其善聽人心,能顧鑑善惡,察聽賢愚。“地聽”諧音“諦聽”,在佛理中,真俗二諦表示世間、出世間的佛法義理,所以“諦聽”有用心聆聽真實佛理的意思。佛經中常有“諦聽,諦聽,善思念之”的辭句。後來諦聽成了九華山的鎮山之寶,被視為吉祥的象徵,而其形像也大為改觀,集眾瑞象而成為具虎頭、獨角、犬耳、龍身、獅尾、麒麟足的瑞獸。簡言之,獨角表公斷力,如《論語》中孔子認為子路說一不二,“片言可以折獄”。龍身表吉祥,虎頭表示智勇,犬耳表善聽,獅尾表有耐性,麒麟足表四平八穩,以善為寶。

九華山地藏菩薩道場

九華山作為地藏菩薩道場而聞名於世。地藏菩薩俗姓金,原為新羅國(今朝鮮中部)王族,唐時渡海來到中國,幽棲九華山中,孤坐石室,以白土和小米為食,後置地構宇,形成一大伽藍。

九華山位於安徽省青陽縣西南二十公里,是中國著名的佛教聖地之一,與山西五台、四川峨眉、浙江普陀並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。九華山崛起於長江之東,方圓一百多公里內,群峰羅列,九座主峰高聳入雲,如蓮華削成,最高峰十五峰海拔一千三百四十二米。
九華山[1]唐以前稱九子山,自詩人李白作“昔在九江上,遙望九華峰,天河掛綠水,秀出九芙蓉”詩後,更名為九華山。山勢峻奇高險,蒼翠崢嶸,氣候夏涼冬寒,變幻萬千,素有“靈山仙境”、“奇秀甲江南”之美稱。
九華山作為地藏菩薩道場而聞名於世。地藏菩薩俗姓金,原為新羅國(今朝鮮中部)王族,唐時渡海來到中國,幽棲九華山中,孤坐石室,以白土和小米為食,後置地構宇,形成一大伽藍(即化城寺)。後世相傳金地藏是地藏菩薩示現,九華山遂以地藏菩薩道場著稱。

金地藏的來歷

金地藏的來歷
據《神僧傳》記載,佛滅度1500年後,地藏菩薩降誕於新羅王家,姓金,號喬覺。 祝發出家後,航海來華,卓錫九華山,“遂證道於斯”。 據唐人費冠卿《九華山化城寺記》載:唐開元末(約741),有僧地藏,系新羅王子金氏近屬,落髮,涉海,舍舟登岸,輾轉至江南青陽九華山,“岩棲澗汲”,苦心修持。 至德初(約757),青陽人諸葛節等為其苦修的德行所感動,遂買下原為僧檀號住寺的舊基(舊額為“化城”)重建新寺,“敢冒死請,大師從之”。 建中初(約781)池州太守張岩奏請朝廷移舊額置新寺,曰“化城寺”。 其後,僧徒日眾,連新羅國僧人聞說,也渡海來九華相從。 貞元十年(794),金喬覺99歲,在夏季的一天,忽召眾告別。 示寂時“山鳴石隕”,“寺中扣鐘,無聲墮地”,“堂椽三壞”(按:有些自然現象,如“地震”,當時還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,故加以神化)。 金喬覺的肉身“趺坐函中”,3年後,僧徒開缸,見顏狀如活時,“舁動骨節,如撼金鎖”。 按佛經上說的“菩薩鉤鎖,百骸鳴矣”!於是,僧徒們便說他是地藏菩薩的化身,並建造肉身墓塔供奉。 傳說墓地嶺頭常發光如火,故名其嶺為“神光嶺”(按:這也是自然現象,如磷火之類,亦被神化)。 從此,九華山就成為地藏菩薩的“應化”之地。

地藏菩薩身世由來與修行歷程

地藏(公元630——729年),生於新羅國王族,俗姓金,號喬覺。生而相貌奇特,頂骨聳出特高。臂力甚大,可敵十人。為人心地慈善,穎悟異常,嘗自誨曰:“六籍寰中,三清術內,唯第一義,與方寸合。

”唐高宗永徽四年(公元653年),喬覺時年二十四歲,出家剃髮為僧,唐代的中國佛教,如日麗中天,吸引了一些日本、新羅、高麗、百濟等國的僧人來華求法。地藏出家後,即攜白犬善聽(諦聽)航海來華。至安徽省池州府青陽縣九華山。
參考閱讀:金地藏的來歷
見山峰狀如蓮花、峰巒聳秀,山川幽奇,便登高覽勝,嘆為希有。遂於此山深無人處,擇一盆地,棲居岩洞。渴飲澗水,飢食白土(此土白而膩細,俗稱觀音土)。常被毒蟲傷螫,亦端坐無念,置之泰然。地藏素願寫四大部經,遂下山,至南陵,俞盪等人寫獻,得以歸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