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華山有三座肉身殿,分別在神光嶺、百歲宮、雙溪寺。神光嶺肉身殿是安葬金地藏金喬覺肉身的地方,亦稱“地藏塔”。
金喬覺(696—794年),係新羅僧人,俗稱“金地藏”,古新羅國(今朝鮮半島東南部)國王金氏近族。24歲時,削發為僧,于中國唐朝玄宗時來華求法,經南陵等地上九華,遂於此山深無人處,擇一岩洞棲居修行。當時九華山皆為青陽縣居士閔讓和屬地。金喬覺向其乞一袈裟地,不意展衣後竟遍覆九峰。閔讓和十分驚異,由驚而喜,先讓其子拜師,後自己亦隨之皈依。至今九華山寺殿中地藏聖像左右的隨侍者,即為閔讓和父子。
九華山肉身寶殿金地藏像
此圖來源:台灣WIKI/釋地藏
肉身寶殿,始建于唐代貞元年間,大殿建築多次被毀,多次重建。肉身寶殿是九華山最精華、最神聖的地方,也是游客來到九華山的必去之地。因為這里安葬著高僧金喬覺…
明萬曆年間朝廷賜銀重修塔殿,賜額“護國肉身寶塔”。清康熙二十二年(1683)重修殿宇。咸豐七年(1857)大部分殿宇遭兵燹。光緒十二年(1886)肉身塔大規模重修,移殿門正南向,門額懸挂“東南第一山”橫匾。1914年殿宇重修。1917年黎元洪書贈“地藏大願”匾額。1955年和1981年又兩次重修。
該寺殿宇宏偉,是塔殿式建築,上蓋鐵瓦,四角有宮殿式翹檐。殿內漢白玉輔地,塔基上建有七層八方木塔,裏面置放三級石塔,內藏金地藏肉身。每層木塔有佛龕供地藏菩薩佛像。木塔外為漢白玉神臺,上面站著雙手捧圭的十殿閻羅立像,朝奉“幽冥教主”地藏菩薩。全寺建築面積705平方米。
肉身殿是典型的宮殿建築,殿宇高15米,山門西南,紅墻森嚴,巍峨雄壯。入殿須登八十一級臺階。站在臺階之下,舉目仰望,可見南門廳上有兩塊匾額。上額書“肉身寶殿”,下額書“東南第一山”。塔東側有明刻松枝花石碑《地藏聖跡碑記》,為明萬曆年間劉光復所撰寫。與塔基相平處橫一巨石,似人工洞頂,南面橫刻“磐石常安”四字;北面刻著“神光異彩”四字。
殿前四週回廊上方雕棟畫梁,其仙鶴、糜鹿、牡丹等珍禽異卉雕飾,鮮艷奪目。立有石柱20根。南北檐下石柱上均刻有對聯,北邊是:“誓度群生離苦趣,願放慈光轉法輪”楹聯。南邊兩聯,一曰:“福被人物無窮盡,慧同日月常瞻依”;另一聯曰:“心同佛定香火直,目極天高海月升”。兩聯的首字,連讀是“心目福慧”,表示僧尼心目中依靠地藏、修到“福慧”。殿宇面闊三間,進深16米,地平鋪漢白玉石。中央為1.8米高的漢白寶塔基,上矗七層八方木質寶塔一座,高17米。塔的每層八面皆有佛龕,每龕均供奉金地藏金色坐像,供五十六
肉身殿外景
尊大小不一,塑造于清光緒十二年(1886)。塔基四角有回柱頂梁。塔內是金地藏肉身所在的三級石塔。南北前後均供奉金地藏像。肉身殿內有塔,構造罕見。塔前懸著鏤空八角琉璃燈,不分晝夜,終年燈火長明。
塔北門廊下,有黑底、金字的小篆橫匾,寫的是地藏誓言:“眾生度盡,方證菩提;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”,為北洋軍閥政府總統黎元洪所書。晨曦中,台下雲層如海,稱為“雲鋪海”勝景。多雨季節,低雲布雨,雲層含有細微水珠,在日光照耀下,銀光閃閃,又為“銀舖海”奇觀。
佛經記載,農曆七月三十日(月小二十九日)為地藏菩薩聖誕日,傳説也為金地藏成道日,九華山僧侶都要在肉身殿舉行重大活動,稱“地藏法會”,誦《地藏菩薩本願經》,守地藏肉身塔。法會一般歷時七天(夏曆七月三十至八月初六),圓滿之日設齋供眾,廣結良緣。法會期間,民間有“百子會(團)”等朝山進香,凡人數滿百人即可組一會,稱“百子會”。百子會設香首和副香首。朝山途中香首口誦“南無幽冥教主本尊赦罪地藏王菩薩”,余眾接誦“阿彌陀佛”。每逢地藏菩薩誕期,僧眾及香客于肉身塔誦經拜菩薩通霄達旦,常見僧尼和信士一步一步跪拜塔不止,求其超度亡靈,赦免罪孽,消災延壽。與此相應,各地還有類似會(團)朝山進香,如“萬勝老會“、“香山勝會“、“同人老會“等。
1978年以來,九華山佛教協會每年都舉行“地藏法會”或“祈禱世界和平法會”,懸挂“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法會”飄幡。來山參加地藏法會的港澳同胞、海外僑胞、四眾弟子及十方善男信女,逐年增多。今日肉身殿,成了朝山進香的香客和遊覽九華山的遊人所必到之地。
資料來源:九華山佛教文化研究(中國官方網站)
延伸閱讀:
一.中國人熟知的“地藏菩薩”或是韓國人 連結至中國民族宗教網
二.地藏王菩薩的民間傳說 連結至弘慧網
三.地藏菩薩之少年時期(民間傳說) 連結至九華山旅遊門戶網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