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地藏的來歷
據《神僧傳》記載,佛滅度1500年後,地藏菩薩降誕於新羅王家,姓金,號喬覺。 祝發出家後,航海來華,卓錫九華山,“遂證道於斯”。 據唐人費冠卿《九華山化城寺記》載:唐開元末(約741),有僧地藏,系新羅王子金氏近屬,落髮,涉海,舍舟登岸,輾轉至江南青陽九華山,“岩棲澗汲”,苦心修持。 至德初(約757),青陽人諸葛節等為其苦修的德行所感動,遂買下原為僧檀號住寺的舊基(舊額為“化城”)重建新寺,“敢冒死請,大師從之”。 建中初(約781)池州太守張岩奏請朝廷移舊額置新寺,曰“化城寺”。 其後,僧徒日眾,連新羅國僧人聞說,也渡海來九華相從。 貞元十年(794),金喬覺99歲,在夏季的一天,忽召眾告別。 示寂時“山鳴石隕”,“寺中扣鐘,無聲墮地”,“堂椽三壞”(按:有些自然現象,如“地震”,當時還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,故加以神化)。 金喬覺的肉身“趺坐函中”,3年後,僧徒開缸,見顏狀如活時,“舁動骨節,如撼金鎖”。 按佛經上說的“菩薩鉤鎖,百骸鳴矣”!於是,僧徒們便說他是地藏菩薩的化身,並建造肉身墓塔供奉。 傳說墓地嶺頭常發光如火,故名其嶺為“神光嶺”(按:這也是自然現象,如磷火之類,亦被神化)。 從此,九華山就成為地藏菩薩的“應化”之地。
為區別於原地藏,人們稱金喬覺為“金地藏”。 九華山寺院地藏塑像兩旁侍立著一比丘,一長者像。 這是傳說金喬覺卓錫九華時,受到當地閔公讓和的禮遇,閔公的兒子從師出家,法名道明。 金喬覺圓寂後,應化為地藏菩薩,閔公父子成為地藏的脅侍,被後人塑像立於地藏像的兩旁。
金喬覺的祖籍
唐元和八年(813)費冠卿在《九華山化城寺記》載:“開元末,……時有僧地藏,則新羅王子金氏近屬”;宋《高僧傳》載:“釋地藏,姓金氏,新羅國王之支屬也”。 (《唐池州九華山化城寺地藏傳》)這兩條是記載金喬覺為新羅國人的最早文字根據。
但是,清代有人卻造出一個釋地藏是暹羅人的說法。 光緒二十三年(1887)立的《九華山化城寺佛印顯應記》碑載:“相傳菩薩系暹羅儲王,棄本國,渡重洋,遍遊瀛寰,愛九華深秀,卓錫是山。”民國三年(1914),酈培之所撰《重修九華山石梯記》上則說:“昔暹羅太子成道於九華之巔,是為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。”就在這個時期,《重修化城寺碑》稱金地藏來華“渡南海”;地藏塔匾稱“暹羅大覺”;重修的《安徽通志》也稱地藏為“暹羅王子”。 將新羅改為暹羅,顯然是訛傳和附會。
新羅系一古國,相傳在公元前已立國。 約4世紀中葉,已成為朝鮮半島的強國之一,繼而與百濟、高麗爭雄,7世紀時滅百濟、高麗,統一了朝鮮。 至9世紀衰落,10世紀初為高麗所取代。 唐代是中朝關係最密切的時期之一,佛教界往來頻繁。 據《朝鮮佛教史》載,自6世紀前半期新羅正式信奉佛教以來,一直到10世紀初的380年左右的時間內,入唐求法的新羅高僧共有64人(其中包括入印求法者10人)。 除上述留學僧外,還有一些新羅僧渡海到唐朝長期定居,在中國名山古寺中成為常住僧。 新羅僧金氏,法名喬覺,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渡海來華的。
資料來源:互動百科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