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2月1日 星期日

藏有金地藏肉身的九華山肉身寶殿

神光嶺肉身殿(現名為:護國肉身寶塔)

    九華山有三座肉身殿,分別在神光嶺、百歲宮、雙溪寺。神光嶺肉身殿是安葬金地藏金喬覺肉身的地方,亦稱“地藏塔”。

    金喬覺(696—794年),係新羅僧人,俗稱“金地藏”,古新羅國(今朝鮮半島東南部)國王金氏近族。24歲時,削發為僧,于中國唐朝玄宗時來華求法,經南陵等地上九華,遂於此山深無人處,擇一岩洞棲居修行。當時九華山皆為青陽縣居士閔讓和屬地。金喬覺向其乞一袈裟地,不意展衣後竟遍覆九峰。閔讓和十分驚異,由驚而喜,先讓其子拜師,後自己亦隨之皈依。至今九華山寺殿中地藏聖像左右的隨侍者,即為閔讓和父子。
九華山肉身寶殿金地藏像
此圖來源:台灣WIKI/釋地藏

    唐至德二年(757年)寺院建成,金地藏有了棲身之地和收留徒眾常住寺內的條件。金喬覺聲聞遐邇,連新羅國僧眾聞説,也相率渡海來華隨侍。唐貞元十年(794年),金喬覺99歲,忽召眾徒告別,跏趺示寂。其肉身置函中經三年,仍“顏色如生,兜羅手軟,羅節有聲,如撼金鎖”。眾佛徒認定他即地藏菩薩示現,遂建一石塔將肉身供于石塔中,尊為“金地藏”,嗣後配以殿宇,稱“肉身殿”。從此九華山名聲遠播,逐漸形成與五台山文殊、峨眉普賢、普陀觀音相並稱的地藏菩薩應化道場。

地藏王菩薩的神獸坐騎「諦聽」的由來

諦聽是地藏菩薩經案下伏著的通靈神獸。《西遊記》中有述說諦聽辨別真假美猴王的故事。留世諦聽僅存於九華山,屬國家重點文物,為九華山鎮山之寶。

簡介
諦聽是地藏菩薩的坐騎,諦聽的原身是一條白犬,因為地藏法門以孝道為基,狗性忠誠,就如同文殊之獅子表智慧,普賢之白象表大行一樣,地藏之諦聽表忠誠不二之心。《詩經·隰桑》雲:“中心藏之,何日忘之。”以此來表示心地之法要。諦聽的來歷據認為,唐·開元末年,古新羅(今韓國)王子24歲的金喬覺,看破紅塵,攜白犬一隻浮海來華,削髮為僧。白犬伴金喬覺一路顛簸,卓錫九華。在共同苦修的75載中,白犬與金喬覺晝夜相隨,處處使其逢凶化吉。貞元十年(794)農曆七月三十日金喬覺坐化,白犬亦隨之傍息。三年後,金喬覺屍身開缸,見其面目如生、骨如金鎖。根據佛經曰:“菩薩鉤鎖,百骸鳴矣!”。眾人都為金喬覺而感嘆——金喬覺乃是地藏菩薩化身,故建寺連白犬同請供奉。金喬覺被佛門認定為地藏菩薩之應化,稱金地藏。這只神犬也因是金喬覺的信物、愛物、寵物和護身之物,被佛教尊稱為神犬。後人更神化為神犬諦聽曉佛理,通人性,避邪惡,視為吉祥的象徵。據說善聽具有“坐地聽八百,臥耳聽三千”的能力,又稱“地聽”,“地”蘊涵心地的意思。如地藏偈贊雲:“稽首本然淨心地,無盡佛藏大慈尊”。所以,能用心聽者為“善聽”。地聽能辨別世間萬物的聲音,尤其善聽人心,能顧鑑善惡,察聽賢愚。“地聽”諧音“諦聽”,在佛理中,真俗二諦表示世間、出世間的佛法義理,所以“諦聽”有用心聆聽真實佛理的意思。佛經中常有“諦聽,諦聽,善思念之”的辭句。後來諦聽成了九華山的鎮山之寶,被視為吉祥的象徵,而其形像也大為改觀,集眾瑞象而成為具虎頭、獨角、犬耳、龍身、獅尾、麒麟足的瑞獸。簡言之,獨角表公斷力,如《論語》中孔子認為子路說一不二,“片言可以折獄”。龍身表吉祥,虎頭表示智勇,犬耳表善聽,獅尾表有耐性,麒麟足表四平八穩,以善為寶。

九華山地藏菩薩道場

九華山作為地藏菩薩道場而聞名於世。地藏菩薩俗姓金,原為新羅國(今朝鮮中部)王族,唐時渡海來到中國,幽棲九華山中,孤坐石室,以白土和小米為食,後置地構宇,形成一大伽藍。

九華山位於安徽省青陽縣西南二十公里,是中國著名的佛教聖地之一,與山西五台、四川峨眉、浙江普陀並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。九華山崛起於長江之東,方圓一百多公里內,群峰羅列,九座主峰高聳入雲,如蓮華削成,最高峰十五峰海拔一千三百四十二米。
九華山[1]唐以前稱九子山,自詩人李白作“昔在九江上,遙望九華峰,天河掛綠水,秀出九芙蓉”詩後,更名為九華山。山勢峻奇高險,蒼翠崢嶸,氣候夏涼冬寒,變幻萬千,素有“靈山仙境”、“奇秀甲江南”之美稱。
九華山作為地藏菩薩道場而聞名於世。地藏菩薩俗姓金,原為新羅國(今朝鮮中部)王族,唐時渡海來到中國,幽棲九華山中,孤坐石室,以白土和小米為食,後置地構宇,形成一大伽藍(即化城寺)。後世相傳金地藏是地藏菩薩示現,九華山遂以地藏菩薩道場著稱。

金地藏的來歷

金地藏的來歷
據《神僧傳》記載,佛滅度1500年後,地藏菩薩降誕於新羅王家,姓金,號喬覺。 祝發出家後,航海來華,卓錫九華山,“遂證道於斯”。 據唐人費冠卿《九華山化城寺記》載:唐開元末(約741),有僧地藏,系新羅王子金氏近屬,落髮,涉海,舍舟登岸,輾轉至江南青陽九華山,“岩棲澗汲”,苦心修持。 至德初(約757),青陽人諸葛節等為其苦修的德行所感動,遂買下原為僧檀號住寺的舊基(舊額為“化城”)重建新寺,“敢冒死請,大師從之”。 建中初(約781)池州太守張岩奏請朝廷移舊額置新寺,曰“化城寺”。 其後,僧徒日眾,連新羅國僧人聞說,也渡海來九華相從。 貞元十年(794),金喬覺99歲,在夏季的一天,忽召眾告別。 示寂時“山鳴石隕”,“寺中扣鐘,無聲墮地”,“堂椽三壞”(按:有些自然現象,如“地震”,當時還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,故加以神化)。 金喬覺的肉身“趺坐函中”,3年後,僧徒開缸,見顏狀如活時,“舁動骨節,如撼金鎖”。 按佛經上說的“菩薩鉤鎖,百骸鳴矣”!於是,僧徒們便說他是地藏菩薩的化身,並建造肉身墓塔供奉。 傳說墓地嶺頭常發光如火,故名其嶺為“神光嶺”(按:這也是自然現象,如磷火之類,亦被神化)。 從此,九華山就成為地藏菩薩的“應化”之地。

地藏菩薩身世由來與修行歷程

地藏(公元630——729年),生於新羅國王族,俗姓金,號喬覺。生而相貌奇特,頂骨聳出特高。臂力甚大,可敵十人。為人心地慈善,穎悟異常,嘗自誨曰:“六籍寰中,三清術內,唯第一義,與方寸合。

”唐高宗永徽四年(公元653年),喬覺時年二十四歲,出家剃髮為僧,唐代的中國佛教,如日麗中天,吸引了一些日本、新羅、高麗、百濟等國的僧人來華求法。地藏出家後,即攜白犬善聽(諦聽)航海來華。至安徽省池州府青陽縣九華山。
參考閱讀:金地藏的來歷
見山峰狀如蓮花、峰巒聳秀,山川幽奇,便登高覽勝,嘆為希有。遂於此山深無人處,擇一盆地,棲居岩洞。渴飲澗水,飢食白土(此土白而膩細,俗稱觀音土)。常被毒蟲傷螫,亦端坐無念,置之泰然。地藏素願寫四大部經,遂下山,至南陵,俞盪等人寫獻,得以歸山。

2015年1月31日 星期六

澄清民間信仰對地藏菩薩的誤解

通常一般人只要提到地藏菩薩,大家的腦海中總是會浮現陰深深的、恐怖、幽冥、地獄、鬼魂、冤魂、好兄弟等之聯想;這也難怪,因為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常救度鬼道眾生,令人難免會「胡思亂想」。其實地藏菩薩並非只管幽冥眾生而已,在本師 釋迦牟尼佛的教化區內所有娑婆世界之六道眾生,地藏菩薩都不辭辛苦的加以救拔,使令解脫。許多佛教徒大多誦過「地藏菩薩本願經」,在地藏菩薩本願經中很詳細的介紹地藏菩薩的前生因緣、願力、悲願、功德、方便救苦難等,所以誦、持、修、供地藏菩薩本願經,其功德威力甚大。而我們這個世界的教主 釋迦牟尼佛,在咱們這五濁惡世中,教化著我們這些剛強眾生,為使我們的心能夠調伏,離苦得樂並捨邪歸正,於是便分身百千億萬,廣設方便加以教化救度,其有未調伏者,隨著我們生生世世所造的各種惡業,在三惡道中受苦受難,而地藏王菩薩便承擔了本師 釋迦牟尼佛涅槃前的重託,廣設方便加以救度,悉使末法眾生都能解脫,永離痛苦,正所謂「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,眾生度盡,方證菩提」之大宏願。且地藏菩薩會慈悲救度眾生,一直到距今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,彌勒菩薩出世成佛時,才了盡釋迦佛之重託。
接下來筆者為大家澄清許多民間信仰所誤解地藏菩薩之種種問題。 

(一)必須澄清的一些民間流傳之觀念 

首先就是民間信仰中的「目蓮救母」之故事,這目蓮救母的故事情節,你我小時候大概都看過電影、電視劇、歌仔戲、小說、傳說等。很多人都誤認為目蓮是中國人,更自己想像著,認為目蓮救母之後,也修成佛道,最後因釋迦佛的託負,而做了地藏菩薩。以上民間所流傳的是很嚴重的錯誤,大概是電影中目蓮的造形很像現比丘像的地藏菩薩,且目蓮手上拿著很像地藏菩薩的錫杖,又直闖地獄勇猛無比,於是便順理成章的被誤認為是地藏菩薩的前生吧!其實目蓮是佛陀(本師釋迦牟尼佛)住世時的印度人,並且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(神通第一),讀者可參考佛教內所出版的目蓮傳,就可明白了。

第二點要澄清的是

地藏菩薩在佛教中的特殊重要性

地藏菩薩是大乘佛教四大菩薩之一,他與觀音菩薩、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共同構成了中國大乘佛教的四大支柱。四大菩薩,各有特色,各有殊勝之處;特別是地藏菩薩,其願力之廣,孝心之深,更是人天共欽,諸佛讚歎。下面,我想從幾個方面來談談地藏菩薩的特殊重要性。
一、地藏菩薩是佛門中最重要的菩薩
地藏菩薩是佛門中最重要的菩薩,他的重要性,很多人都沒有充分認識到。在民眾中,知道觀音菩薩的人很多,知道地藏菩薩的人,相對較少,這與我們的宣傳和介紹有很大的關係。觀音菩薩、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都非常地非常地了不起,窮劫讚歎,猶不能盡。但地藏菩薩與他們相比,更具有突出的特點和殊勝之處。
首先,其願無盡。我們知道,所有的大菩薩都有廣大的誓願,都是以普度眾生為己任,都發願:眾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。都是按照這個誓願修六度萬行,普度一切需要幫助的眾生。
但地藏菩薩的誓願,更是廣大無邊,他在因地修行時無數次從內心深處發願:眾生度盡,方證菩提;地獄未空,誓不成佛。這個誓願超出一切菩薩的誓願。一切菩薩的誓願都是眾生無邊誓願度,唯獨地藏菩薩的誓願是度盡眾生方成佛。
其實,地藏菩薩早已修行成道、證佛之果。他是諸佛之師、菩薩之母,他學生的學生都早已成佛,其數無量無邊,老師豈有不成佛之理?但地藏菩薩悲心懇切,視一切眾生為父母,這些父母尚未脫煩離苦,所以他不斷地發願,要度盡眾生;他雖證佛果,不居佛位,以菩薩身,以大威神力,普門示現,往返六道,幫助眾生。眾生無盡,其願無盡,時空無盡,其願無盡。地藏大願,超出一切諸大菩薩。
其次,代佛宣化。地藏菩薩的責任特別重大。釋迦牟尼佛,說法49年,講經三百餘會。入涅磐前,在忉利天官,為母說法,說法時,十方世界,一切諸佛都來集會。這說明,這次說法,是特別地重要。
釋迦牟尼佛為母親說法,肯定要挑最好的法來說,他說了什麼法呢?地藏法。
在法會開始,釋迦牟尼佛讚歎地藏菩薩,舒金色臂,摩地藏菩薩頂,殷勤付囑:令娑婆世界至彌勒出世以來眾生,悉使解脫,永離諸苦,遇佛授記。
也就是說,釋迦牟尼佛滅度後,彌勒佛出世之前,約五十六億七千萬年,這漫長的無佛時代,度脫眾生的重任,憑十方諸佛當面,託付給地藏菩薩了。法會結束時,釋迦牟尼佛殷切地叫著地藏菩薩的名字,再次囑託說:現在未來天人眾,吾今殷勤付囑汝,以大神通方便度,勿令墮在諸惡趣。
地藏菩薩接受了釋迦牟尼佛的囑託,也就是說,在彌勒佛出世前這五十六億多年的時間裡,地藏菩薩代表佛化度眾生。
地藏菩薩代佛宣化,一切菩薩圍繞協助,由此可見地藏菩薩是何等地重要。
其三,法門殊勝。地藏菩薩的威神力不可思議,他示現十方,普度眾生,在所有的世界裡,地藏菩薩與娑婆世界閻浮提眾生,有特別的因緣。也就是說,地藏菩薩與我們地球上的一切眾生,有特殊的緣分。
在理上說,法法平等,法無高下,全看當機與否,當機者勝。地藏法最契合我們地球上一切眾生的根基。地藏菩薩說我們生活中的事,談生活中的因果報應,教我們斷惡修善、改造命運的方法。特別是他的孝道思想,契合一切眾生的根基。我們一切眾生都有父母,他跟你談如何與父母相處,如何報父母恩,像拉家常一樣。聽起來親切,做起來可行。地藏法最當機,所以最殊勝。

二、地藏菩薩本願經是佛門中最重要的經典

2015年1月20日 星期二

中國第一古剎 白馬寺


白馬寺位於洛陽老城以東12公里處,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(68年),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一座寺院,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, 有「中國第一古剎」之稱。

中國第一座古剎:白馬寺,大約建於東漢明帝時期。它被佛門弟子公認為是「祖庭」和「釋源」。

唐武則天時,白馬寺盛極一時,僧人有千餘。安史之亂和會昌滅佛時,白馬寺遭到較大破壞,呈現的是「斷碑殘剎見遺蹤」。宋太宗時重修白馬寺,明嘉靖時和清康熙時亦進行了修葺。

河南洛陽白馬寺(官方網站)http://www.chinabaimasi.org/


2015年1月18日 星期日

【民間傳說】白馬寺的由來

河南洛陽白馬寺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由官方營建的第一座寺院。它的營建與中國佛教史上著名的「永平求法」的故事緊密相連。
 永平求法(網絡圖片)

相傳東漢永平年間(公元58~75年),一日,漢明帝劉莊夜寢南宮,夢見一位高大的金神,頭放白光,飛繞殿庭。 第二天,漢明帝召集大臣們,詢問夢中所見的金神是何方神聖。太史傅毅博學多才,稟告明帝說:「臣聽聞西方有得道者,號稱為佛,能飛身於虛空,身有日光環繞,君王夢中所見的也許就是佛吧!」於是漢明帝派遣使臣蔡音、秦景等前往西域拜求佛法。
河南洛陽白馬寺 圖片集錦 http://goo.gl/vbJ2OM

蔡、秦等人經過長途跋涉,在月氏(今阿富汗一帶)遇上了在那裏游化宣教的天竺(古印度)高僧迦什摩騰、竺法蘭。 蔡、秦等人於是恭恭敬敬邀請二位高僧到漢朝帝都宣講佛法。他們的誠意打動了二位高僧。於是,蔡音、秦景與印度僧人迦葉摩騰和竺法蘭,用白馬馱載佛經、佛像,跋山涉水,歷經艱險,終於在三年後的永平十年(公元67年)回到京城洛陽。漢明帝隨後命令工匠模仿天竺式樣修建寺院。為銘記白馬馱經的功勞,將寺院取名為「白馬寺」。

2015年1月11日 星期日

中國歷史年表

中國歷史
中國歷史系列條目

傳說時代三皇五帝時期

約前21世紀–約前16世紀

約前17世紀–約前11世紀

前11世紀
|
前256
西周 前11世紀–前771
東周
前770–前256
春秋 前770–前476
戰國 前476–前221
 前221–前207
西楚 前206–前202

前202
|
220
西漢 前202–9
 9–23
玄漢 23–25
東漢 25–220
三國
220–280

220–266
蜀漢
221–263

229–280

266-420
西晉 266–316
東晉
317–420
十六國
304–439



420
|
589

420–479
北魏
386–534

479–502

502–557

後梁
555–587
西魏
535–557
東魏
534–550

557-589
北周
557–581
北齊
550–577
 581–619
 618–907
武周 690–705
五代十國 907–979
(契丹)

916–1125

西遼
1124-1218
定難軍
881–982

西夏
1038-1227

960
|
1279
北宋
960–1127
南宋
1127–1279

1115-1234
大蒙古國 1206–1271
 1271–1368
北元 1368–1388
 1368–1644
南明 1644–1662
後金 1616–1636
 1636–1912
中華民國 1912至今
中華人民共和國
1949至今
中華民國
(台灣戰後時期)1945至今
China.svg 中國歷史年表
傳說時代(三皇五帝時期)
夏    約前21世紀–約前16世紀
商    約前17世紀–約前11世紀
周        前11世紀–前256
西周    前11世紀–前771
東周    前770–前256
春秋    前770–前476
戰國    前476–前221
秦        前221–前207
西楚    前206–前202
漢        前202–220
西漢    前202–9
新             9–23
玄漢        23–25
東漢        25–220
三國      220–280
魏          220–266
蜀漢      221–263
吳          229–280
晉          266–420
西晉       266–316
東晉       317–420
十六國    304–439
南北朝    420–589
宋           420–479
北魏       386–534
齊           479–502
梁           502–557
後梁       555–587
西魏       535–557
東魏       534–550
陳           557–589
北周       557–581
北齊       550–577
隋           581–619
唐           618–907
武周        690–705
五代十國  907–979
遼(契丹)   916–1125
西遼      1124-1218
定難軍     881–982
西夏      1038-1227
宋            960–1279
北宋        960–1127
南宋      1127–1279
金          1115-1234
大蒙古國 1206–1271
元          1271–1368
北元      1368–1388
明          1368–1644
南明      1644–1662
後金      1616–1636
清          1636–1912
中華民國 1912至今
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至今
中華民國(台灣戰後時期)
1945至今


資料來源:維基百科